餐饮环节食品安全风险提示(3)—毒蘑菇中毒

发布时间:2013-07-29  信息来源: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  【文字   

 一、毒蘑菇的危害

  毒蘑菇(毒蕈)是指食后可引起中毒的蕈类。在我国目前已鉴定的蕈类中,可食用蕈近300种,有毒蕈类约100多种,其中含有剧毒可致死的不到10种。毒蕈的有毒成分十分复杂,一种毒蕈可以含有几种毒素,而一种毒素又可以存在于数种毒蕈之中,目前对毒蕈毒素尚未完全研究清楚。毒蕈中毒的发生往往由于个人采集野生鲜蘑,误食毒蕈而引起。

  二、中毒高发特点
夏季气温高、雨水多,是毒蘑菇生长旺季和采摘季节,也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季节。有采摘食用习惯的农村地区是高发地区,农民是高发人群。

  三、中毒原因及主要症状
毒蘑菇所含毒素为蕈毒素。因其含有毒成分不同,中毒后的症状在临床上可分为五种类型:
1.胃肠型:潜伏期为30分钟-6小时,有恶心、剧烈呕吐、腹泻等症状;
2.神经精神型:潜伏期10分钟-2小时,除胃肠炎症状外,尚有流涎、流泪,严重者可出现幻觉、精神错乱等; 
3.溶血型:潜伏期为6-12小时,可出现急性贫血、黄疸、肝脾肿大、血红蛋白尿; 
4.脏器损害型:潜伏期10-24小时,临床上分潜伏期、胃肠期、假愈期、内脏损害期和恢复期。应特别注意假愈期,此时病人无任何症状,但毒素正向肝肾内脏侵犯,病情将很快恶化,可能导致死亡;
5.光过敏性皮炎型:潜伏期约24小时,与光接触部位皮肤肿胀,指尖剧痛、指甲根部出血,嘴唇肿胀外翻。
其中胃肠炎型和神经精神型潜伏期一般为半小时至4-6小时,最短在进食毒蘑菇10分钟后即可发病,但预后较好。而溶血型和脏器损害型中毒较为严重,脏器损害型是毒蘑菇引起中毒死亡的主要类型,通常在误食后6-72小时发病,先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伴头晕、头痛、四肢乏力等症状,一般持续1-2天后渐缓解。这时候病人易误认为好转而不继续治疗,但此时毒素逐渐侵犯人体各脏器。病人中毒后2-5天内出现内脏损害,尤以肝损害最为严重,极易造成死亡。

  四、毒蘑菇的鉴别
识别蘑菇有毒无毒,主要从它的形态、气味和颜色来区分。有毒的一般在顶上有凸起的疙瘩肉瘤,柄上有环状物(脚苞),根上有环状托;有苦、辣、酸、麻及其他恶味;色彩鲜艳,采后易变色,多数柔软,浆汁多并浑浊像牛奶。一般生长在潮湿、肮脏的地方,能使米饭、大蒜、银器变黑。无毒的一般生长在矮草丛中或松林地下,盖是扁或圆的,肉厚而嫩,颜色多半是黄、白或古铜色。掰开后浆汁清亮如水,不变色,味道清香。
毒蘑菇没有明显的标志,品种多达上百种,其大小、形状、颜色、花纹等变化多端,不易鉴别。

  五、预防措施
1.蕈毒素不能通过烹调、加工破坏,目前许多毒素还没有确定,难以检测,再加上有毒和无毒蘑菇不易辨别,目前最好的预防措施是避免食用野生蘑菇。
2.餐饮单位食品加工人员应特别注意食用菌类的查验与选拣,很多毒蘑含有剧毒,一旦混杂误食,会造成严重后果。
3.除了不要采摘野蘑菇,对于市场上卖的野蘑菇,也不能放松警惕,尤其是自己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蘑菇,不要轻易食用。
4.烹调加工野蘑菇经洗净后,宜先在沸水中煮3-5分钟,弃汤后再炒熟煮透。
5.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。一旦误食,应尽早采用催吐、洗胃、导泻、灌肠等方法,迅速排除毒素。家庭催吐可用手指、筷子等刺激咽喉部促使呕吐,并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。



(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供)